正在阅读:龙门70年 | 1968年:我县开始接受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其它资讯 / 正文

20161230173904_33900.jp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龙门70年 | 1968年:我县开始接受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

转载 龙门视窗2019/09/16 19:26:15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龙门发布 作者:龙门发布 9340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下乡知青,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、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,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。他们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,更是一个时代的建设者和见证者。据《龙门县志》介绍,1968年,我县各地方开始接受安置上山下乡知识青年。到1977年,我县共接收安置广州市、汕头地区知青12082人。




时光荏苒,知青时代已离我们渐渐远去,这段峥嵘岁月也已成为历史,但知青精神仍然能激励当代青年人不畏艰辛、拼搏发展、锐意进取、造福群众。




艰苦生活磨砺意志


1975年,广州市一批知识青年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离开他们生活的城市,分批来到永汉公社油田大队各生产队插队。


广州知青们合影。


今年62岁的李汝立是老知青中的一位。他说:“当时18岁就分配到了永汉公社油田大队黄屋生产队,记得那时公路还没有修水泥路面,都是沙土路。广州到永汉黄屋生产队需要4个多小时的车程。”


回想起当年的知青岁月,他说,“当时,下乡知青们跟着农民干农活,耕田、种菜种瓜、上山砍柴。记得农忙的时候,每天清晨4点多就起床,天还没亮就到田里干农活,劳动量很大,生活也比较艰苦。”李汝立表示,知青们也将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带到农村,给生产队拉电线、建起广播站。


原油田大队建立的知青点。


与李汝立当年一同插队的杜秀娟,插队到永汉公社油田大队嘉义庄生产队。她说,“我们齐心合力建立了油田大队知青点,将下放到油田大队各生产队的知青们重新集中起来生活、学习、劳动,至1978年9月,陆续分批招工回到广州。”


多年的插队生活让知青们与当地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情谊,对于村民们给予的关心、帮助,知青们都毕生难忘。现在,退休的李汝立、杜秀娟还会回到油田,和以前帮助过他们的领导干部、村民还有他们的儿子、女儿拉拉家常。


劳动过后,知青们在田间地头听领导干部讲课。


“记得那时我们一起合力开挖永汉合口村河道,给河道清障,挑沙石筑河堤。当时还比较贫穷,缺少大型机械设备,所有河道里的淤泥、水草杂物都是靠人工开挖、挑运。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起床,走2个多小时的路程到河道里去,直到晚上很晚才回来,往往累得倒头就睡。”杜秀娟说,“虽然生活艰苦,但磨练了大家的意志,使知青们具有吃苦耐劳、勤奋实干的精神。”



留守知青为第二故乡继续奉献


肖文潮讲述知青生涯。


1969年,肖文潮和3名同乡下乡到龙华公社龙华大队螺滩生产队。那时,他刚刚年满17岁,初中毕业。他经常每天清晨5点就出发去垦地、锄草、种地、养鸡,晚上回来还要生火做饭、洗衣服。离开了家乡的他,只能自己学习生活技能,洗衣服、做饭等都要自己做。“虽然那时条件艰苦,但知青经历还是锻炼了我艰苦奋斗、刻苦耐劳的精神。”肖文潮说。 


肖文潮提供的当年知青插队《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通知书》。


后来,肖文潮认识了自己的妻子。妻子是土生土长的龙门人,儿女也都出生在龙门。1978年,和肖文潮一起下乡的知青通过招工回城,但他却毅然选择留下来,学习柑桔技术并创办了自己的果园,种植柑桔。每天,肖文潮起早贪黑,早出晚归。慢慢地,他的果园面积不断扩大,收入也不断增加。富裕起来的肖文潮没有忘记当地村民。村民来向他学习柑桔技术,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;村民的果卖不出去,他便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找收购商。2002年,他先后当选为龙华岁岁红柑桔协会会长、县柑桔协会副会长,带领广大果农奔康致富。


“现在都很少回潮阳,我早已把龙门当成家了。”如今,肖文潮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,他自己也把龙门看作是第二故乡。作为留守知青的他,在龙门继续奉献,为这个第二故乡出一份力,献一份情。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