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问策龙门一|龙门如何冲破山区思想藩篱?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政府机关 / 正文

20161230173904_33900.jpg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问策龙门一|龙门如何冲破山区思想藩篱?

转载 龙门视窗2019/10/25 11:57:39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微信公众号 作者:龙门视窗 4921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
“七问七策”之一:

小农意识束缚发展,

龙门如何冲破山区思想藩篱?


龙门,粤中古邑,生态名城。


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龙门是典型山区县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龙门地处偏隅,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明培育进度,一直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,有诗云“龙门古昔称名邑,士竞诗书俗敦质。”道出了龙门气质。龙门自古属于广州地区,于明弘治九年(公元1496年)设县,境内为“万山之地”,素有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之称,培育一方人民自给自足。尽管如此,龙门却似分得昆仑秀,是“遐陬之胜地”,“雄据百粤,踵羊城之秀、博斗牛之精”。


在过去的岁月中,龙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,究其原因,这与山区地理的封闭有关,也与山区保守思维有关——龙门受农耕文化的消极影响较大,小农意识较为明显,现代商业文明的构建不完善。在调研采访中,龙门不少干部群众指出龙门存在的慵懒、山区保守思想较重、小富即乐、冲劲不足等问题亟需解决。


龙门如何冲破山区思想“藩篱”、实现思维更新和升级,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快车中实现差异化发展?


农耕文化致小农意识根深蒂固



龙门是一个典型山区县,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是龙门的地理状态。山多,成为无数人对龙门的第一印象。大山的阻隔带来了交通不便、思想禁闭、眼界不宽等诸多弊端。


龙门县城航拍图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“群山之地”龙门县自古靠山吃山,农耕文化传统深厚。多年的靠山吃山、自给自足导致了小农意识在龙门根深蒂固,群众小富即乐,进取心不强。


龙门自古以来归广州地区,文化层面主要接受广府文化的辐射。1988年4月,龙门县由广州市划归惠州市管辖。对龙门来说,造成了归属感的缺失。


多年来,由于交通基础发展缓慢、产业没有优化等原因,在惠州各县区中,龙门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垫底,多年来除了旅游业,其他产业都没什么起色。久而久之,这导致一些干部滋生了“破罐子破摔”思想,习惯了“惠州最穷”的帽子,“等靠要”现象一定程度存在,锐意进取意识薄弱、创新创意能力不足、谋求大发展的信心不强。



坚持问题导向,让思想走出大山

随着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,龙门的山门已经打开,各种优质资源正往龙门集聚,龙门大发展“其时已至,其势已成”。然而,在打开地理的山门之时,龙门亟需打开思想的山门,冲破山区思想“藩篱”和小农意识束缚,实现思维和思想升级。


随着交通的逐渐完善,龙门的山门已经打开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调研采访组认为,龙门县要以改革的决心破旧立新、变革图强。首先,要坚持问题导向,突破山区县干部群众固化僵化的思想枷锁和“不敢迈大步”的行动桎梏,破除一切妨碍改革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观念,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。其次,要让思想走出大山,以开放的姿态抢抓机遇、释放活力,抓住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,省委、省政府加快构建“一核一带一区”区域发展新格局,以及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带来的历史机遇,主动参与珠三角产业布局,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对接互动,加大生态、旅游等资源开放力度,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。再次,要把强大市场作为宝贵资源、重要竞争力进行培育,进一步扩大服务供给、提升产品质量、改善消费环境,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、旅游产品、农特产品和乡土文化产品,让龙门的绿水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,同时在先进制造业、现代化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投资项目,增强发展的后劲。


弘扬优秀精神文化传统



实际上,龙门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也形成了可圈可点的精神财富。


金龙大道道路两旁正在施工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民国时期,近代著名方志学家、番禺人邬庆时在任龙门县教育局局长时,牵头主修《龙门县志》,所有采访、编纂、讨论、缮校均当义务,未尝动支公款,与番禺、高要等县之开销巨万形成对比,最终完成了这本中国方志的典范之书,成为学界佳话。邬庆时总结说,“事业之成败在乎精神之有无,而不在乎经费之多寡。且不惟不在乎经费之多寡,往往经费愈多者,其精神反愈不振,而其事业亦愈难成,必于绝处求生、苦中求乐,乃得真正之成就。”这种在艰难困苦中完成精品工程的精神,值得龙门弘扬和传承。龙门虽然财力有限,但如果调动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,必定会形成敢做事、想做事、会做事的良好局面。


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,龙门人也有一次惊艳的表现,至今让人津津乐道。龙平渠是龙门唯一中型引水灌溉工程,至今润泽大地。该渠始建于1956年8月,渠道全长105公里,担负着龙城、龙田、平陵、龙江4个镇街6.74万亩农田灌溉任务,受益人口近10万人。在那个经济不发达的年代,龙门人民仅靠个人的手力、脚力和肩力,还有一把锄头、两只粪箕进行施工,以坚韧的毅力建起了润泽世代的“幸福渠”。半年内修好,最多一天出动近万人,龙平渠精神写入龙门发展历史。这种众志成城、坚忍不拔的精神财富,也应该继续成为激励龙门人奋斗新时代的动力。


龙门最近一次惊艳表现,是“创文”成功。2017年,历经十年艰辛与准备,在“强手环伺”、不被看好的情况下,龙门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,城市面貌和精神状态焕然一新。在这个过程中,龙门铸就了“万众一心、迎难而上、奋勇争先、乐于奉献”的龙门“创文”精神,体现了龙门全县干部努力干事、推动发展的精神状态。在新时代的征途中,龙门“创文”精神这个法宝应该继续使用起来,久久为功,塑造龙门精神。


当前,龙门可以借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开展龙门精神大讨论,进一步解放干部群众思想,形成发展共识,推动龙门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、建设“五位一体”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。



强化“跳起来摘果子”责任担当勇攀新高



所谓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,龙门自古风俗尚俭,民心尚朴,士气尚淳。然而,对龙门人的特征,正如清代龙门知县张经赞的独特见解,龙门“自有宋以来,代有伟人,或寝礼巢义、竭孝殚忠,历久而益坚其志;或带甲枕戈,杀敌骂贼,至死而不易其操;或居闾里敦善行以排解其纷难……”这些都是优秀的品质,能转化为激荡正能量的精神源泉。


南昆山风景优美,休闲度假十分适合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南宋太尉廖金凤,临危受命,勤王抗元,而后时穷节现,不仕新朝,归卧西林尺土;清代李柱兰诗书武略具备,抗击暴乱,保家卫国,威震粤中;晚清教育家、实业家、中山大学前身创办者刘士骥敢为人先,革新岭南教育……调研采访组认为,这些优秀的龙门人,应当成为龙门干部群众的榜样。


人穷不应志短。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,龙门人特别是党员干部,应强化“跳起来摘果子”的责任担当,勇攀新高,以更高的站位、更大的格局、更宽的视野,顺势而为、乘势而上,展现干大事的气魄、创大业的胆识、谋求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。


事业的成败在人。调研采访组认为,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过程中,龙门可以建立容错机制,深化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,让真正干事的干部放下包袱、轻装上阵,同时要培养干部斗争精神,学真本领,练真功夫,不断增强斗争的勇气和本领,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制度体系,分类制定政绩考核办法,实施差异化精准化考核,让能者尽其才。此外,还要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、先进工作方法,在借鉴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能力,解决“本领恐慌”问题。


部门表态

龙门县委组织部:


打造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



为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热情,龙门县结合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一方面,县委部署开展“掌实情、找差距、破难题”重点课题调研活动,28名县领导、11个乡镇(街道、区)党(工)委书记和县直各基层党委(党组)书记结合工作实际,带头开展72个专题调研,沉入基层工作一线、重点项目一线,深挖问题根源,为龙门发展把脉开方,促进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,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;另一方面,注重从一线发现干部,出台了《龙门县关于推行“一线考察法”的实施方案》,在重点工作、重点项目、重点领域一线考察干部,结合“举办中青班+选派干部双向挂职”等方式优先培养、优先任用年轻干部。


龙门有不少民宿,傍晚时分,民宿显得十分幽静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
龙门县委组织部正以《龙门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》为切入点,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,多举并施,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,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活力,同时实施党建指导员、村党组织书记等五类人员“大储备”工程,9月28日发布公告首批招录31名乡镇党建工作指导员,每名指导员联系3~5个村(社区)。近期准备按照一村(社区)储备一名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的要求,储备180名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,不断提高“头雁”质量,将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,将党员干部队伍打造得更加敢担当有作为。


宽敞的南油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南昆山的交通。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摄

来源:惠州日报

统筹:记者曾兴华

调研专家:贺海浪(市委政研室副主任) 黄忠平[市委党校科研部(市情研究中心)负责人、博士]

采写:记者冯丽均 戴建李向英 侯县军 刘建威 黄宇翔

编辑:刘腾 刘丹

审核:陈美伶

惠州日报综合整理,转载请注明

已有0人点赞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